Tag: 企業內部活動 員工參與率 員工宣導片 沉浸式體驗 互動科技 遊戲化設計 企業文化建立 數位行銷策略 影響視覺科技 雇主品牌營造
-

【企業文化】為什麼員工對公司活動「無感」?是否您的活動設計有問題!內部宣導片要怎麼做才不被跳過?答案在這裡!企業想脫胎換骨?就從「有感」的內部活動開始,直達人心!
撰寫時間:2025/08/22 撰文:影響視覺科技編輯部 前言摘要段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,企業內部活動與員工溝通已不再是單純的行政作業,而是形塑企業文化、凝聚團隊向心力、提升生產力的關鍵策略。然而,許多企業常面臨內部活動「辦了卻無感」、員工宣導片「看了就忘」的困境。本文將深入剖析如何從「員工參與率提升」的角度,重新審視並設計企業內部活動與員工宣導片。我們將跳脫傳統框架,結合影響視覺科技在視覺設計、影像製作、互動科技與數位行銷領域的專業,提出一套創新思維,讓企業內部活動不僅僅是活動,更是沉浸式體驗;員工宣導片不只是宣導,更是情感共鳴的創造。透過本文,您將了解如何運用數據洞察、人性化設計、科技賦能與故事敘述,打造真正有感、高效的內部溝通策略,最終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。 一、引言:告別「無感」!內部活動與員工宣導片的轉型之路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,企業不僅需要對外拓展市場,更需要對內凝聚人心。然而,許多企業在舉辦內部活動或製作員工宣導片時,常面臨一個尷尬的現實:「辦了卻無感」、「看了就忘記」。這不僅導致資源浪費,更錯失了提升員工士氣、強化企業文化、促進資訊傳遞的絕佳機會。傳統的內部活動常流於形式,員工參與度低落;傳統的宣導片則可能內容枯燥、缺乏吸引力,難以在員工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 這種「無感」的現況,如同 Gartner 在其報告中指出的,員工敬業度(Employee Engagement) 是影響企業績效的關鍵指標之一。當員工對公司活動不感興趣,對公司訊息漠不關心時,企業文化的根基便會動搖,生產力也可能隨之下降。因此,企業亟需一場內部溝通的「文藝復興」,將焦點從單純的「傳達」轉移到「體驗與參與」,從「告知」轉化為「感動與共鳴」。 二、為何員工參與度是內部活動的黃金指標? 1. 傳統模式的盲點:做了不等於有效 過去,許多企業在內部活動的設計上,往往傾向於由上而下的單向灌輸。例如,企業培訓課程可能只是一連串的簡報講述;員工表揚大會可能僅是主管的致詞與頒獎。這種模式雖然提供了資訊,卻鮮少顧及員工的實際感受與參與意願。就如同我們去聽一場演講,如果演講者只是照本宣科,沒有任何互動,我們很快就會感到疲憊與厭倦。 這種「做了」不等於「有效」的盲點,正是導致內部活動「無感」的根源。員工被動地接收資訊,而非主動地參與其中,自然難以產生情感連結與行動驅力。 2. 數據解密:高參與度與企業績效的正相關 員工參與度不只是一種感覺,它是一項可量化的重要指標,且與企業的營運績效呈現高度正相關。根據 Gallup 的研究,高員工參與度的企業,其生產力高出 21%,客戶滿意度高出 10%,獲利能力高出 22%,而離職率則降低 25% 至 65%(取決於企業類型)。Statista 的數據也顯示,員工敬業度高的公司,其股價增長顯著優於同業。 這些數據無疑揭示了一個核心事實:將員工視為企業最寶貴資產的企業,才能在市場上取得長期成功。 而要激發這項資產的潛力,提升他們的參與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當員工感受到被重視、有歸屬感、能夠貢獻所長時,他們會更投入工作,更樂於為公司付出。 三、活動設計新思維:從「主辦視角」到「員工旅程」的沉浸式體驗設計 要讓企業內部活動真正「有感」,核心在於將其從單向的訊息傳遞,轉變為多向的互動體驗,並從「主辦方做了什麼」轉變為「員工體驗了什麼」。 1. 迷思破解:為何你的活動「無感」? 「部門花了整個月籌備內部活動,卻發現報名人數只有 4 位;問卷顯示大家對活動『很棒』,但實際出席率不到五成」——這些現象並不罕見,卻也透露一件事:員工不是不想參與,而是太多活動設計,沒打中他們的「感覺」。好活動不是花最多錢、租最大場地,而是讓員工真的想來、真的有得聊、真的覺得被照顧。 以下是常見導致內部活動失敗的三個迷思: a. 活動制式化與缺乏新意 例如:「部門聚餐就是吃飯聊天」、「每年都一樣的福委市集」。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