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體驗經濟 品牌行銷 數位行銷 視覺設計 影像製作 互動科技 品牌記憶 顧客體驗 (CX) 心佔率 口碑行銷
-

告別無感曝光!品牌行銷新革命:為什麼「被記得」比「被看見」更重要?揭秘體驗經濟下的記憶工程!
撰寫時間:2025/08/12 撰文:影響視覺科技編輯部 前言摘要段 在訊息爆炸、注意力碎片化的當代,品牌行銷已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。過往單純追求「曝光量」的策略已顯疲態,因為在消費者眼中,能被看見已不再稀奇。真正能讓品牌在市場紅海中脫穎而出的核心能力,是能夠觸動人心、留下深刻印記的「被記得」。本文將深入剖析體驗經濟的崛起如何徹底顛覆傳統行銷思維,闡述為何品牌必須從單純的「資訊傳遞者」轉變為「記憶創造者」。我們將從感官觸發、情感介入、敘事連結三大關鍵元素,探討如何設計連貫且深度的品牌體驗,並藉由數據驅動與科技賦能,將每一次的品牌互動轉化為永恆的記憶資產。同時,我們也將揭示「影響視覺科技」如何運用其專業服務,成為您打造「可被記得」品牌的關鍵夥伴,助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不僅被看見,更被永遠銘記。 第一章:從「注意力稀缺」到「心智佔領」的轉變:被看見的極限 1.1 資訊超載的必然結果:無感「滑過」的悲哀 我們身處的時代,被譽為「資訊爆炸時代」。根據 Statista 的數據,全球網際網路用戶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已達到驚人的規模,且仍在以指數級速度增長。社群媒體、影音平台、新聞應用程式,每一個數位接觸點都充斥著品牌欲爭奪消費者注意力的內容。然而,這種資訊的氾濫,卻導致了一個諷刺的結果——「注意力稀缺(Attention Scarcity)」。 試想一下,當您在通勤時滑動手機螢幕,短短幾分鐘內能接觸到多少則廣告或品牌訊息?在極度有限的注意力分配下,大多數的內容僅能獲得數秒鐘的停留,隨即被大腦自動過濾掉。這就好比一場盛大的舞會,每個人都在努力表現自己,但真正能被記住的,往往是那些與眾不同、或能與人產生共鳴的舞者。傳統上單純追求「被看見」的策略,例如大量投放廣告、追求曝光次數,在當前環境下,往往僅能導致消費者「三秒滑過之後,什麼也沒留下」的悲哀結局。這意味著,光是流量或點擊,已無法等同於品牌價值的積累。 1.2 體驗經濟的本質:消費者對「意義與感受」的渴求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「體驗經濟(Experience Economy)」的概念由 Joseph Pine II 和 James Gilmore 在上世紀末提出,並在當今數位浪潮中被賦予了新的意義。他們將經濟價值劃分為四個階段:商品、產品、服務,最終則是「體驗」。在體驗經濟中,消費者不再僅僅購買商品的功能性(如一台咖啡機),也不僅僅享受服務的便利性(如一杯咖啡),他們更渴望的是消費過程中所獲得的「獨特感受、情感連結與個人化意義」。 這種轉變的本質,反映了消費者深層次的心理需求:他們渴望被觸動、被理解、被啟發。他們願意為能帶來難忘回憶、表達自我價值、甚至與他人分享的經驗支付溢價。例如,主題公園如迪士尼樂園,販售的不是遊樂設施,而是「歡樂與夢想」的體驗;Apple Store 販售的不是冰冷的電子產品,而是「創新與簡潔」的生活方式。這些品牌之所以成功,在於他們超越了物質層面,提供了豐富的情感與心智體驗。 1.3 品牌價值創造的進化:從商品到記憶的鏈條 傳統的品牌行銷聚焦於「產品的特性與功能」,試圖透過資訊轟炸來讓消費者記住產品。然而,在體驗經濟中,品牌價值創造的重心已轉移到「如何讓每一次互動都成為一次微型體驗,觸發情緒、記憶與分享」。這是一個從「物資導向」轉變為「心智導向」的過程。 經濟階段 核心價值創造 品牌主要關注點 消費者購買驅動力 商品經濟 原料、基礎材料 生產成本、產量 基本生存需求 產品經濟 差異化產品 功能、品質、價格 實用性、CP值 服務經濟 無形服務 效率、便利、專業 省時、省力、專業支援 體驗經濟 獨特感受、記憶 情緒、故事、互動 情感連結、自我表達、分享價值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