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AI行銷 零點擊時代 SEO優化 內容策略 數位轉型 AI搜尋 品牌權威 全通路行銷 未來行銷 數位趨勢
-

零點擊時代來襲!2026行銷佈局攻略:AI如何選中你的網站? (Zero-Click Era is Here! 2026 Marketing Strategy: How AI Chooses Your Website?)
撰寫時間:2025/08/05 撰文:影響視覺科技編輯部 數據洞察:零點擊搜尋的驚人比例 零點擊搜尋並非空穴來風,而是有扎實數據支撐的趨勢。流量分析網站Statcounter的資料顯示,Google在2024年底,已有近60%的搜尋是以「零點擊」結束。 這是一個極具警示性的數字,它清晰地揭示了用戶行為的轉變: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需要點擊進入網站,就能在搜尋結果頁面獲得滿意的答案。 更令人擔憂的是,如果我們將視野投向專門的AI模型,這個比例更是驚人。OpenAI(ChatGPT母公司)的資料顯示,其模型與網站流量的比例達到驚人的1500比1,而Anthropic(Claude母公司)甚至達到6萬比1。這代表什麼?這說明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抓取並吸收網路內容,然而,它卻不再將流量回饋給原內容網站。 AI大量抓取內容,流量不再回流的警訊 這種「AI大量抓取內容,但不再把流量還回來」的現象,對許多仰賴自然搜尋流量維生的網站來說,無疑是滅頂之災。過去,內容產製者投入大量心血撰寫文章、製作影片,期望透過SEO優化來吸引點擊,進而轉化為客戶或營收。然而,當AI成為資訊的中介者,直接提供答案,傳統的流量漏斗便不再有效。 這是一個重新定義「價值」的時刻。如果內容不再被點擊,那麼它的價值何在?這並非說內容不再重要,而是說內容價值的衡量標準發生了根本性改變。未來,內容的價值將更多體現在其被AI「信任、引用」的程度,而非其直接帶來的點擊流量。 零點擊時代的產業衝擊與挑戰 當搜尋引擎從「資訊檢索工具」轉變為「答案終結者」,其影響範圍絕非僅限於Google自身,而是波及整個內容產業與仰賴網路流量的各行各業。 首當其衝的內容媒體產業 根據網站數據分析公司Similarweb的指出,2024年全球新聞網站的自然流量從23億次驟降至不到17億次,一年之間少了6億個點擊。 這組數據無疑是對新聞與內容媒體產業的沉重打擊。這些媒體過去仰賴龐大的搜尋流量來支持廣告營收,如今卻面臨流量枯竭的危機。這也使得國外新聞出版業者聯合起來對抗Google,指控Google強行奪取內容卻未提供任何經濟利益上的回饋,直言這是一種「偷竊」行為。 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,這意味著傳統的廣告變現模式將面臨嚴峻挑戰。我們必須思考:在流量不再是主要變現途徑的情況下,內容如何創造價值?是走向付費訂閱、會員制度,還是轉型為提供更深度、更獨特的體驗服務? 知識型內容網站面臨的轉型壓力 其次受到衝擊的是各類知識型內容行銷網站,特別是那些提供百科查詢、教學文章、問答集等有「標準答案」的內容。例如保健食品介紹、健身器材選擇、法條查詢、家具組裝教學等。這些知識通常比較單純,使用者在AI摘要上獲得解答後,便不再需要點擊進入網站。 舉例來說,當用戶搜尋「如何組裝IKEA衣櫃」,AI摘要可以直接列出步驟圖解;當用戶搜尋「某種保健食品的功效」,AI摘要也能直接提供其主要成分與潛在益處。這類網站若不轉型,其自然流量將持續萎縮。轉型的方向可能包括提供更個性化的諮詢服務、社群互動、或將知識內容與實際產品服務深度結合,創造獨特的用戶體驗。 電商網站的流量危機與應對 最後,高度依賴搜尋流量的電商網站也將受到衝擊,尤其是那些以比價文、開箱評測、產品推薦等內容吸引流量的網站。過去,消費者會透過搜尋「最好的咖啡機推薦」、「某手機開箱評價」來獲取資訊,然後點擊進入比價網站或部落格文章。然而,AI現在可以直接整合各方評價、產品規格,甚至推薦最佳購買連結,讓消費者無需點擊多個網站。 這迫使電商必須從單純的「賣產品」轉向「提供解決方案」或「建立品牌信任」。例如,從單純的產品介紹,轉向提供更深度的使用情境、搭配建議,或是透過社群建立忠實顧客群,減少對外部搜尋流量的依賴。 SEO未死,但遊戲規則已變:AI時代的基礎建設 聽完上述挑戰,您可能會感到疑惑:過去辛勤經營的SEO策略是否全然失效?在AI搜尋時代,SEO還有用嗎? 請放心,SEO並沒有死,只是遊戲規則改變了! 甚至可以說,在AI搜尋時代下,SEO不僅沒有過時,反而是AI時代的基礎建設。成功的關鍵,在於如何讓您的內容成為AI信任、推薦的權威資料來源。 如同過去,搜索引擎會篩選出「最佳」的內容提供給用戶,AI也同樣在尋找它眼中「最好」的答案。所謂的「好答案」,可以從以下三個面向切入: 從「搶關鍵字」到「理解意圖」 過去的SEO策略,往往聚焦於「搶奪關鍵字」的排名。行銷人員會研究熱門關鍵字,然後將其自然地融入內容,以提高搜尋引擎的曝光率。然而,在AI時代,這種思維必須轉變。 現在的使用者不再只是輸入零散的關鍵字,而是會直接輸入一句話,甚至是一個完整的疑問。例如,過去您可能經營「跑步鞋」這類關鍵字,但現在使用者可能會搜尋「扁平足可以跑馬拉松嗎?」或是「如何提高自己的PB(個人最佳成績)?」。 這意味著,您必須深入思考使用者背後真實的搜尋意圖是什麼?他們究竟想解決什麼問題? 這不只是布局單一關鍵字,而是要從「搶關鍵字」轉向「理解意圖」,並針對這些具體的情境和問題,建立涵蓋廣泛的內容。這對行銷人而言,是一場思維的改造,考驗著品牌對消費者的了解程度,以及內容布局的廣度。您需要針對不同的使用情境,提前思考並建立多元的內容,才有可能被AI選中並引用。 「全通路」經營:內容佈局的廣度與深度 想想看,當您現在想購買某樣商品時,您會去哪裡找資料?您可能不會只看商品頁面,而是會去YouTube找開箱影片,或是上Instagram、Threads搜尋評價。這反映出一個重要的趨勢:消費者的資訊獲取路徑日益多元化。 因此,品牌不能再只經營官網內容。在AI時代,您必須進行「全通路(Omnichannel)」的經營。這意味著,只要是使用者可能搜尋到的地方,您都必須有意識地進行內容布局。例如: 社群媒體: 針對年輕族群的搜尋習慣,在Instagram、Threads、TikTok等平台布局短影音、圖文內容。 影音平台: 在YouTube上製作產品開箱、教學、評測影片,因為AI也開始解析影片內容。 第三方背書: 爭取媒體報導、與KOL(意見領袖)合作進行產品評測或體驗分享。這些來自第三方的背書,能大幅提升品牌的信賴度與權威性,而AI在判斷內容可信度時,也會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。…